WFU

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

從辯論到談判,我的翻轉之路 | 《當哈佛遇上一談就贏》課後心得

作者:陳冠廷醫師




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


一看到老師的投影片,便有種頭皮發麻的感覺。果不其然又被 cue 了。

近來的選舉辯論會不難發現一個現象,在麥克風前以理服人,真的能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嗎?如果我的目的是獲取知名度,那談國政和唱首歌,哪一個能解決我的需求?

記得自己頂著「最佳辯士」的名頭在思維八班做自我介紹,記得課程中的第一次演練,自己搶著佔據道理和邏輯的上風,彷彿說得對方無言以對,對方就會接受我的條件一樣。

那次的挫敗是我對談判本質的第一層認識:有道理的不見得就是對的,更不見得是對方要的。


利益(Interest)、權利(Rights)、權力(Power)


如果最該追求的不是以力服人,以理服人,那該追求的是什麼?看到這張投影片再次讓我心有戚戚。

我們聽過多少次的「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」多少次的「戰爭僅僅是政治行為的延伸」卻依舊無法擺脫我們的慣性,總是想用直覺的方式,用比大小來解決問題:比你資深、比你有道理、比你有錢、比你有力、比你危險… 所以你該聽我的。

進階班的黃金三角系統性地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:探索彼此的利益,鍊結活動和共創價值才是我們應該優先追求的東西。談判作為工具,目的從來都是為了解決問題,避免我們落入原始人般只會比大小的方法。

我對談判本質的第二層認識是:既然我們該提出的是「解決我的問題,而對方也可以接受」的方案,那怎麼可以不去試圖理解對方的利益(Interest)所在?


談判與關係經營


自己在思維八班的第二次演練,精心設計了對彼此都能創造更大價值的方案,卻因為彼此無法建立的信任,失去控制的談判過程,根本沒辦法讓對方理解。於是硬生生的在時間的壓力下妥協。

那是我對談判本質的第三層認識:談判從來不只是討論方案的本質。

老師再次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展示了哈佛的談判三要素:本質、關係、過程。除了提出好的本質(方案),那我們又該如何建構與談判對象的關係?在這次課程裡面我們獲得了幾點提示:

  1. 只有讓我們共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係才是好關係
  2. 衝突從來不是問題,不知道如何解決衝突才是
  3. 以眼還眼、或己所欲施於人都不是好的關係經營模式

「好的關係」在談判裡面指的不是我兩惺惺相惜,而是能在關係中解決問題。所謂的好麻吉在錯誤情境下說不定只是談判的阻礙,所謂針鋒相對用在對的時候有可能才真正是問題的解決之道。

在《三國演義》裡面,諸葛亮譏笑周瑜不如乖乖投降曹操以保自身富貴,反而激起周瑜的戰意,打了赤壁之戰,實現他的三分天下大計。同樣是譏嘲,用在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手上,卻是一點用處也沒有,司馬懿對譏嘲毫無反應,硬生生把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。

談判的時候究竟要如何經營關係?要恭維對方嗎?要稱兄道弟嗎?要展現氣勢嗎?要幫對方倒水嗎?答案其實都是一樣的:了解自己的對象,有助於解決問題的關係,才是好的關係。


為對手準備一份勝利演說(Victory Speech)


在這次課堂上提到祕魯和厄瓜多的談判,告訴我們,所有合約的簽署,都要讓談判代表可以回去宣告勝利。

在《雙贏談判》這本書裡面,舉了NFL球員談判的例子,透過更改薪資的發放結構,資方代表可以宣稱自己在球場收入大有斬獲,球員代表也可以宣稱自己逼對方交出了更多的轉播權利金,重點是:雙方談判代表都可以回去跟自己的老闆交代。

歷史上的澶淵之盟,宋朝答應每年繳納歲幣換取兩國互為兄弟、互不侵犯。遼國說從此以後我們可以每年不動一兵一卒收保護費,勝利!宋朝說從此以後我們只要每年施捨一點小錢,遼國的乞丐就不會餓瘋了一天到晚想來打家劫舍,破壞更多,太划算了!

問題要解決,得讓對方有台階下。回到自己的第一次演練,把對方逼到理屈詞窮、辯無可辯,真的就能讓他接受我的條件嗎?若明知道這個條件喪權辱國,簽字下去就是自己被炒魷魚的鐵證,試問哪個談判代表會願意接受?


BATNA 和 WATNA


「大家都知道要有BATNA,困難的是要怎麼去把它找出來。」

回想起來,自己的車子就是這麼買的:鎖定車款以後,先透過網路搜尋、口耳介紹拿到了好幾筆報價單,再走進離自己家最近的汽車展示中心,最終換得了一筆令自己相當滿意的價格和附屬配備。

在課堂上老師進一步開示:一樣是買車,價格也好,不同的車款也好,當重新設定框架,把「不買車」當作選項,成為痛擊對方的WATNA,更可能是讓自己取得上風的方法。




卡牌遊戲的啟示


卡牌遊戲開始的時候,我們這組迅速地做到了蒐集情報:偷拍到四種不同組別的計分方式,但是卻沒有做好進一步的分析,明明看到了我們手上的綠色卡片在別人手上會異常有價值,卻因為綠色卡片對我們而言毫無用處,便隨隨便便的交換了出去。

我們只看到了交換規則的第一層:用對自己沒有價值的東西,去交換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。這就像千百年前的美洲印地安人,用黃金和西班牙征服者換自己沒見過的玻璃珠一樣。

老師曾經說過,所謂談判前五步驟,我們常常只做情報蒐集擬定戰術這兩件事,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讓人汗顏不已。

如果我們有「釐清目的」:我們該追求的不是用低價卡換到高價卡,而是在二十組競爭對手中取得最高分,我們會不會用更宏觀的角度去重新衡量我們手上綠色卡片的價值?

如果我們有「腦力激盪」:我們是不是該更仔細的篩選得到的各種情報,才不會對稀有的綠色卡片價值視而不見?

如果我們有「沙盤推演」:我們會不會更重視時間的分配、小組的分工、與其他組別的結盟,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只想趕快一張一張的換掉手上的低價卡片?

難怪老師說談判不是用念書來學習的,知道和做到從來都是兩回事,只有一次一次練習、一次一次失敗、一次一次的從失敗中學習,才是成長的方法。

然後我們收到了《There's a Hole In My Sidewalk》這首詩:失敗、再失敗、失敗後承認錯誤站起、小心避開失敗、到最終找到一條更寬闊的道路。

謝謝老師的期許,更謝謝老師如此用心的整理自己的所見所聞,去蕪存菁的帶給我們如此深入淺出的經驗分享,期許人生路上,良師益友為伴,自己能繼續成長,強壯自己之餘也有餘裕幫助和分享,夥伴們一起加油!


延伸閱讀


  1. 想贏之前的三個練習題|一談就贏:看電影學談判《速食遊戲》給我的啟示
  2. 邁向真理之路|《看電影學談判:決勝女王》與《高勝算決策》心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