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

邁向真理之路|《看電影學談判:決勝女王》與《高勝算決策》心得

作者:陳冠廷醫師




「這份報告會影響整個部門的績效,該交辦給誰來做?」「好幾個投資方案感覺都很有道理,我該怎麼選擇?」「期末報告我想要大放異彩,我該怎麼做?」「今天晚上要吃什麼?」「明年要選總統了,我該投給誰?」

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地面臨選擇,面臨決策。問題是,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能有更好的決策能力,幫助自己的人生越來越好?在上星期參加的《看電影學談判:決勝女王》和同樣也是由 Alex 老師推薦的《高勝算決策》一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。



「承認不確定」是達到目標,接近事實的第一步。


  • 決策時若忽略風險和不確定性,短期可能會感覺良好,但之後可能因為決策品質低落而付出慘痛代價。  
  • 信念會自我繁衍,引導人去注意並尋找證實本身信念的證據 
  • 發現與自己信念牴觸的證據不算過失,唯一的過失是沒有從客觀角度去運用那些證據來調整信念 
  • 整體而言,若想改善決策,應該承認決策是基於信念而下注、習慣不確定性,以及重新定義是非對錯。 
  • 負面結果可能是一種訊號,要我們去檢視自己的決策,但這種結果可能源自於運氣不好,根本與決策無關,此時就不應該將結果視為調整未來決策的訊號。 
-《高勝算決策》 

做為凡人,我們喜歡確定的決策因果,喜歡「因為我做了什麼,所以發生了這樣的結果。」事實是,我的世界的運轉模式跟「我做了什麼」或許相關,但不見得是用我們以為的方式,更或許不相關,但我們卻從來沒有發現。

正因為我們太喜歡「原因」和「結果」,所以我們見到一個事件發生,總是會情不自禁的去想「他為什麼發生」。我覺得去問「為什麼」是很好的,試著找到原因也是很好的,但如果找到一個可能的原因,便立刻造句說:「一定是因為OOO,所以才會XXX。」這就是非常危險的舉動。

我們在臨床上常常遇到一個場景,一個被診斷敗血性休克的病人,在打了抗生素不到半個小時之後,心跳加快,血壓下降,病情惡化被送進加護病房。

「一定是因為醫生開了不對的抗生素,所以病人的病情急遽惡化。」

事實上,那個敗血症的病人常常是因為體內的感染太嚴重,不管有沒有打抗生素,病情都會迅速惡化。醫師反而是因為在惡化前半小時迅速作出診斷,給了正確的藥物,病人才有可能在入住加護病房兩天過後,因為藥物的效果獲得康復。

這種直觀的歸因方式簡直就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:

一定是因為住院費用太便宜,病人才死賴著不肯出院。
一定是因為沒有認真唸書,你才會考不及格。
一定是因為沒有思考能力被新聞洗腦,才會支持誰誰誰。

提醒自己,不要輕易落入「一定是」的陷阱,才不會輕易相信原因,然後反射做出決定。因為另一個可能,是病人恐懼家暴,把醫院當成唯一的避風港,是小孩雖然不及格卻是全班最高分,是因為在社會底層掙扎,哪怕是誇大的希望都比絕望來的更好。

再說一次:承認不確定,是做決策的先決條件。

以從小到大所有人都會經過的考試為例。有補習,就一定會考試考得很好嗎?有寫過參考書,就一定會考很好嗎?我們從小就學到,準備考試,是在不知道會遇到什麼題目的狀況下,去做各種最有勝算的準備。

其實決策亦然,在決策前承認我做了A其實不一定會有B的結果(即便很有可能),先承認自己面對的種種不確定(球給志傑就會得分嗎?投入行銷預算產品就會賣嗎?論文這樣寫就會被接受嗎?),客觀面對現有證據再做出決策,才是改善決策的先決條件。


重視細節,因為細節往往是決勝的關鍵。


  • 如果我們對某項細節沒有把握,或是覺得需要多費唇舌解釋,通常會想遺漏他,而這正是我們應該公布的資訊。 
  • 如果我們對某項事情猶豫不決或沒把握,通常是因為這項資訊其實至關重要,足以提供完整和平衡的說明。
-《高勝算決策》 

在電影「模仿遊戲」裡面,盟軍試著破譯德軍的電報密碼,大量的攔截與分析,每天的資訊演算根本跟不上不斷更新的資料。但最後破譯的關鍵,是那個每天都會發送,卻沒有人注意到的一句話:「希特勒萬歲」。

台灣傳奇投手「東方特快車」郭泰源當年威震日職,被《日刊體育》用高速攝影分析他的投球動作,把投球動作拆解成 37 個步驟之後,發現郭泰源 150 km 和 116 km 的兩種球速,前 35 個步驟都是一樣的。讓打者完全無法預期的,是第 36 個步驟的放球點差異,期間,只有 0.031 秒。

小時候偶像《醫龍》主角外科醫師朝田龍太郎,會在手術前,煞有介事的在空氣中比劃,模擬隔天手術的場景。自己長大成了外科醫師,雖然沒有那麼戲劇性,但確實也會在手術前預想自己可能遇到的種種狀況,有時候覺得「這個步驟就這樣,沒什麼特別的」但往往手術中難以預期的意外,都是出現在這些「沒什麼特別」的步驟之中。

重視細節,take nothing for granted.


把事情做好的珍珠 (PEARL) 法則


預作準備 (Preparation)、評估對象 (Evaluation)、創造氛圍 (Atmosphere)、反應迅速 (Reaction)、學習快速 (Learning) 是老師在這次電影班擔心竭慮整理出來的法則,為的是解決一個大哉問: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。

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,上至億元規模的商務談判,下至生活中的吃頓晚餐,都是切實的。循著這樣的脈絡拆解自己面對的問題,才會發現運用起來有多大的威力。舉例來說,如何營造出一次愉快的用餐體驗?

上完課隔日,我拜訪了台南的《徹壽司》。在我前幾日打電話去定位的當下,我的預算、期待、會到訪的時間、是否前去用餐過、上一次吃是什麼時候,這是料理師傅在一分鐘內做完的準備評估,更別提餐前的食材預備。

用餐當下,適當不刺眼的燈光、背景柔和的和風音樂、加上師傅在板前展現出的專注,迅速將我帶入了板前日式料理,主客之間舒適卻互相尊重的氣氛。師傅觀察我的用餐速度,當我開始表達自己從學生時代就一直視這家店為夢寐以求,師傅也開始調整出餐速度,並且也聊起自己的學生時代,以及由此而生的料理追尋之路。

於是我不僅吃完一頓美食,還有機會了解師傅的堅持和食物之後的故事,身心靈滿足之際,老婆也要求下次還要再來,這是師傅為了營造出一次愉快用餐體驗所作出的努力。

相對的,我從事前訂位開始,默背飯店到餐廳的行車路線,預先看好餐廳附近的停車場,提早抵達餐廳,觀察師傅的準備動作,預測師傅希望營造的氛圍,在師傅準備料理時不做干擾,挑選適當的時機搭話,對師傅的料理和聊天主題表達好奇和肯定,用心傾聽,適當回應。這也是我為了愉快用餐體驗該做的基本功課。


達成夢想的方式,就是累積微不足道的小事


在自己還沒當醫師之前,覺得手術就是所謂的手起刀落,快人快意的取出病灶,當了醫師才發現,如果要切除一個五公分的腫瘤,靠的不是一個五公分的傷口,而是五百個 0.1 公分的細微動作。

對我來說,在前進的路上總是很期望看到終點,幻想自己有一天會功成名就,頂天立地。但卻很容易忘記,只有不斷的累積,才是通往終點的最佳方式。看見老師秀出鈴木一朗的背影,更期許自己能不要懈怠,持續累積對的決定,積累出真正的成功。


追求真理的路上,珍惜夥伴。


  • 我們並非隨時都能追尋真理,而且不是人人都對此有興趣 
  • 若想提出建言,必須雙方都願意開誠佈公,交流始能發揮成效。 
  • 如果把眾多的個體擺在一起,讓一些個體可以運用推理能力,駁斥別人的主張,而且所有個體都感受到一種共同的牽繫或共同的命運,從而產生文明互動。 
  • 任何團體或機構的目標若是要追尋真相,那他就必須具備多樣化的智識和意識形態。
-《高勝算決策》

多元的意識和形態是追求真理的必需品,但同時也是奢侈品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好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放下成見,用理性、客觀、互助的方式來和團隊成員互相討論。

事實是,也不應該要求每個人都能接受理性的討論。能做的,是去尋找可以接受理性討論的社群,而且在這之前,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理性討論的夠格成員。

我一直覺得很幸運,能認識一群好朋友,願意幫助彼此成長。這篇文章獻給正在閱讀的你,願我們一起繼續努力!


延伸閱讀